藏书架 登录注册
青春校园 > 宋帝江山简介 > 宋帝江山最新目录

分卷阅读244

    </p>

    理想而战。</p>

    这一系列的行动,在极短的时间展开,虽然不能彻底的根除南宋军队腐败作战力差的问题,但也能收到不少的成效,至少在军中有士兵想要去抢掠百姓的时候,有其它的士兵会出来阻止。</p>

    有一天赵瑗忽然听到城中有士兵巡逻的时候口中在唱歌,十分诧异,问左右道:“为何军中会有歌舞之戏?”</p>

    甘昪即刻回答:“陛下有所不知,这是萧将军的最新命令。他自己写的歌,编的曲子,把军令用歌曲的方式唱出来,容易好记。”</p>

    赵瑗仔细听了听那些人的歌词,什么“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p>

    什么“不拿百姓一针线,百姓对我拥护又喜欢。”</p>

    最后还有一句最为致命:遵守纪律人人要自觉,互相监督切莫违反了。</p>

    赵瑗笑道:“想不到萧山竟然还会唱歌,朕从来没听他唱过。”</p>

    当天晚上赵瑗就这件事情问萧山,并且夸他歌词写得好,简单明了,几句话就把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做了以后会收到什么样的成效给写了出来。</p>

    萧山脸皮还没这么厚,满脸涨得通红,道:“这是我一个朋友写的,我觉得挺好,就拿来用了用。普通军士也不识字,光讲军令不见得记得明白,也没法让他们随时随地牢记,所以就教他们唱歌,也算是一项娱乐吧。”</p>

    这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的必杀技,萧山一直觉得是所有军歌中杀伤力最强的,用到千年前稍加改变,即能够鼓舞士气,也能够严肃纪律。</p>

    赵瑗歪着头看萧山:“你那个朋友?是谁,叫什么,朕到想要见一见了。”</p>

    萧山便猛的想起来,当年赵构也说出想要见一见的话,看来李得胜同志倒是对这父子两人通杀。</p>

    萧山只得解释:“陛下还记得当年,臣在秦桧府上撞见陛下的时候,曾经提过这个人的名字。叫李得胜,不幸早忘了。也幸亏早亡,不然……”</p>

    萧山留下半截没说,心中默默的想:不然李得胜同志王霸之气一散发,赵瑗直接被打倒关牛棚了。</p>

    赵瑗看见萧山还有一半没说,便问道:“不然什么?”</p>

    萧山道:“我那个……朋友……”说道这里,他措辞有些困难,当年年少,把天朝太祖拖出来当自己朋友毫无压力,但现在随着阅历渐长,反倒觉得压力很大,不敢再如此狂妄了,但当年的话已经出口过一次,现在也无法收回,只能还是用朋友称呼,“我那个朋友,他天生反骨,最爱谋反篡逆了,还是早亡稍微……稍微能够……”</p>

    说道这里,又不好怎么措辞了,赵瑗笑了起来,没有再在李得胜的问题上纠缠,反而转到了另外一个话题:“如今粮草不够,倒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虽然军纪有所肃清,可长久下去,恐怕难以维持。”</p>

    这个萧山当然心中也清楚,封建军队和后世的现代军队从建制上就根本不同,他不可能在这个年代要求官兵平等,同吃同住,发一样的俸禄,不然没人愿意跟他干了。</p>

    目前粮草缺少的情况下,尚且还是可以勉强约束,如果万一真的有哪一天断粮,只怕就要有大麻烦了。</p>

    但想来想去,也没有别的什么办法,只能期望在临安筹备粮草的虞允文能够早日到来,送来救命的东西。</p>

    冬十二月的时候,屯驻大军的粮草变得更为紧张起来,士卒每人每天只有一顿可以吃的,而北岸的完颜亮经过一段时间的整修,又开始活跃起来,准备顺江南下了。</p>

    十二月十五日的时候,首先发生了一例士卒因为挨饿,半夜跑去百姓家抢粮食吃的事情,萧山不得已只能斩首严肃军纪。</p>

    但斩首并不能解决问题,随着粮食日渐减少,这种事情越来越多,已经让萧山焦头烂额了。当那些人宁肯死也要弄到一顿吃的时候,再严酷的军令也无法阻止他们了,如果再得不到处理,好容易严肃起来的军纪马上就要再次败坏,并且还要比之前更加严重。</p>

    十二月二十日,萧山在城外再次征集粮食,并且严肃军纪,处理十多名偷跑出去抢百姓粮食的士兵时,忽然见到远处有一队浩浩荡荡的队伍前来,队伍多是马车,红色的旗帜在阴沉的天空下特别醒目,萧山策马前行,赶到那批队伍的前面,只见一位美貌如花的官员策马走在队伍最前面,身穿红色官袍,映衬得他面颊犹若春花。</p>

    萧山策马赶上去,那名官员见了萧山亦跳下马来,两人在荒野中紧紧相拥,握手大笑。</p>

    萧山首先道:“虞大哥来的真是时候!晚来一天,我们就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p>

    虞允文亦笑道:“此次是从海外南边运来的粮食,还有大理国也送来不少,足够过冬之用了!”</p>

    两人押送着粮草而回,虞允文的到来,使得粮草问题得到了解决,他在建康逗留数日,观摩了焕然一新的军队后,点头称赞:“贤弟,我当日就说你必有大才,果不其然!”</p>

    萧山劝说虞允文留下,他因为急速扩军,人手不够用是一方面,当日虞允文也曾经和他在军中呆过半年有余,如果有虞允文留下帮忙,自己和赵瑗的事情会减轻很多。</p>

    虞允文对于萧山这个提议欣然应允,道:“我就是在临安听说了太平洲大捷,特意借着送粮草的机会想要过来看看的。只要陛下同意,做哥哥的当然愿意留在贤弟军中。”</p>

    萧山当即便带着虞允文,前去请求赵瑗,让虞允文留下,派其他人回去。</p>

    这次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右相史浩对于战事并不怎么精通,听说之后便愿意代替虞允文返回临安。</p>

    史浩办事老成,性格温和,善于协调关系,让他回去筹备粮草一事也十分合适,此一事便就这样定了下来。</p>

    虞允文的到来,将萧山并不怎么完善的后勤迅速的完善了起来,除此之外,赵瑗也将以前张浚的事情丢给了虞允文一些。</p>

    虞允文和张浚全然不同,不仅善于协调各位将领的关系,而且处理政事也井井有条,经他评判过的事情,没有人不服,不到数日便已经和其余各位官员以及附近的将领打得火热。</p>

    赵瑗是很想让虞允文代替张浚的位置,但虞允文威望不够,和张浚不是一个级别的,并不能够全权代理,只能让其暂代管理,也使得自己肩头的担子轻了很多。</p>

    这日,已经接近除夕,萧山再次接到江北的探子来报:完颜亮又开始强征民夫,临时大型伐木,赶制战船,并且这一次,完颜亮还赶制了很多山寨出来的手雷,准备投入下一场的战斗。</p>

    完颜亮在</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