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历史军事 > 民国军阀生涯简介 > 民国军阀生涯最新目录

第六十四章 上海风云(三)

    新政府刚开张,首先热闹起来的是军政部,天南地北跑来的军人一大堆,干啥呢?都是来催着要军饷的。.当兵吃饷,天经地义。你要欠饷几个月,部队可是要哗变的。漫说别人了,陈铭枢刚当上了新政府的行政院副院长,他的嫡系部队,19路军副总指挥蔡廷锴就跑到南京来催要军需。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等孙科翻完账本,顿时就头大了。整个1931年年度,南京政府的军费开支要3亿银元,还债付息还要2亿3800万元。这样,31年度南京政府的年度开支就要6。83亿元,可年度收入却只有6。05亿元,亏空就近8000万元。这还是胡明华这个穿越者把云南的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并带动西南几省的经济也有所发展,使得只滇省31年就向中央交纳了1600多万的税款呢!不然国库收入会更少。而且,南京政府那是年年亏,31年的亏空还不算是最多的呢。

    这亏空怎么解决?只有借钱。孙科上台前的财政部长是宋子文,有他在,总会有办法给蒋介石筹措来他需要的钱款,这事根本就用不着蒋介石操心。

    只不过,孙科政府一上台,这情况可就不一样了。要知道,蒋介石是被逼下台的,哪里还会给你留什么家底。打开国库一看,要钱,那是空空如也,要欠条,那倒是放着一堆。

    没啥说的,要填上这个亏空,只能按葫芦画瓢,借钱。只是,借钱,问谁借,又谁来出面帮你借?

    往年南京政府的惯例,借钱,都是由南京政府财政部发行公债,到上海市场上由江浙金融财阀来认购。因为实际认购价只有票面价的五六折,销售一向还可以。可是这回孙科政府上台情况不一样,第一,借款是要有抵押的,不管你是拿盐税抵押还是关税抵押,总之要有抵押品。但南京政府连着几年借钱下来,能作抵押品的东西已经不多了。第二个,孙科这回是广东派压倒了江浙派才上了台,但是操控上海市场的可是江浙财阀,跟蒋介石、宋子文是同气连枝,跟侬广东小赤佬可没啥关系。

    借钱这事情,有讲究,谁出面很重要,那得有人脉。啥叫人脉?财政部长宋子文就是人脉。不管是搞盐税改革还是跟洋人谈关税调整,那都是一把好手,在江浙财阀堆里可是如鱼得水。可蒋介石被逼下野,宋子文立马就辞职而转任中央银行行长。而且宋子文不但自己辞职,还把财政部的中层以上干部全部带走,甚至把财政部的档案文书也全部带走。

    找宋子文,不用想孙科也知道他不会替自己干。宋子文不干,那找谁呢?孙科想来想去,想到了孔祥熙。孙科清楚,孔祥熙对于自己这位风风光光的小舅子还是很羡慕的,确切地说甚至还很嫉妒。只不过,孙科还是太天真了,宋子文不帮他干,孔祥熙这个蒋介石的连襟也一样不会帮着他,虽然财政部长那个位子孔祥熙很喜欢。

    让你借不了钱,这仅仅是一招。还有一招,叫釜底抽薪。本来你的财政收入就不够抵得上支出了,现在我连你这点财政收入再砍下去一刀。

    蒋介石下台前,一下子突击改组了四个省政府,江浙赣甘四省都换上自己的亲信,湖北河南等省也早就是蒋的亲信任省主席。等孙科政府上台,这些诸侯突然胆子都大了起来,明目张胆地纷纷截留税款。

    而且,一个个还都理直气壮。你不是还欠着我的军费没给吗?老子要剿匪,要赈灾,不截留税款,你能给我钱吗?结果,孙科上台后才发现,一项项一列列的国库收入,每月到头来只有上海的税款700万元能进账。可看看要支出的,每月的军费就有1800万,政务费要400万。这缺口未免也太大了吧?

    无奈之下,孙科只得把自己的一个亲信黄汉梁提拔上来代任财政部长。黄部长拼死拼活才筹到了300万元,孙科看了简直要晕过去。300万元对于孙科政府维持一天都不够,还要差上几万。

    对孙科政府来说,让人焦头烂额的不只是钱的问题。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中日问题!想当初,孙科和广东派在野的时候,骂起蒋介石来一个比一个厉害,骂得最狠的,就是蒋介石的外交政策。比如骂蒋介石采取的是无办法,无责任、无抵抗之对日政策,必将亡国亡种等等等等。站着骂人是很爽,现在蒋介石下野,真挑上这副担子,孙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1月1号,就在孙科新政府宣誓就职的当天,张学良就给孙科政府送上一份“厚礼”,东北军不战而退,放弃锦州全军退入关内,将东北大好河山彻底丢弃。这让很想好好大干一场的孙科不由目瞪口呆,缓过劲来后,一再电令张学良不得入关,要在锦州抵抗,可张学良就是不理。

    新政府是打着抗日的旗号上台的,可一上来就丢了锦州,新政府却什么办法都没有。媒体首先忍不住了,上海《申报》首先开骂:······新政府成立,新外交当局曰打破国难当用外交手段。手段则如何?人民引领以望,锦州又陷落,热河又告急,手段仍不可闻,不可见······

    没钱又没本事,更指挥不动那些军队和地方大佬的孙科,被逼无奈,1月4号,这位政府首脑首次接见记者谈新政府大政方针,孙科放下身段,直言:“确定大体方针,在汪、胡、蒋三常委未到京以前,政治尚少中心,故未能率尔决定。”

    但三位超级大佬谁都没给孙科面子,不仅蒋介石根本不理孙科,就是推荐他上台的汪精卫和胡汉民也不肯来南京,这两人不管孙科如何邀请请求,就是不来。似乎是要看他这位前太子的笑话。

    孙科的外交政策总不能一直这么躲猫猫下去。孙院长不吭声,孙院长的外交部长忍不住了,这位部长说,本政府的外交新政策,应该对日绝交。

    这话一出,顿时炸了锅。蒋介石一改之前莫谈国事的态度,在溪口第一个跳出来公开大骂这位外交部长的“对日绝交”政策,说部长先生只顾自己言语痛快,却不掂量自己的份量,不明利害,不负责任。

    此前被人痛骂对日外交不负责任的蒋介石,下了野也学着样子骂起台上的人不负责任了,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不过,惹得蒋介石痛骂的这位外交部长是谁呢?

    要说这人还真不一般,此人叫陈友仁,是一位连中国话都说不好的中华民国外交部长。这一点,前无古人,恐怕以后也没来者了。

    不过,可别以为这人是老外,陈友仁是标准的黄皮肤黑眼睛,陈部长祖上是客家人,陈部长自己出生在加勒比海上的特立尼达,中文那是不行的,不过英文却是呱呱叫。陈友仁当年不是搞外交的,而是当律师的,在国外做律师做得风生水起,有自己的种植园,还投资石油,有自己的别墅,还定期去度假。拿现在的说法,这位陈律师绝对是一个成功人士。

    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陈律师热血澎湃,他和很多海外华人一起回国效力,当过北洋政府的法律顾问,自己办过报,后来做了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到北伐时,陈律师已经是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长了,这资历可够老了。

    不过,对这位陈部长,老蒋可是真的很头疼。当初孙科上台,蒋介石就劝过孙科,不要让陈友仁当外交部长。老蒋之所以这么顾虑,是因为陈友仁与其夫人张荔英,两人不仅相差将近30岁,而且陈友仁是有名的国民党左派,张荔英之父却是国民党右派元老张静江。陈友仁比这位岳父还要大一岁。

    陈友仁的外交政策,历来被认为是“革命外交”,态度强硬,对列强决不轻易低头。这样的强硬外交,陈友仁尝到过甜头。

    1927年英国水兵和武汉示威民众发生冲突,陈友仁限令英国水兵24小时退出租界,并与英国外交代表据理力争,成功的以和平手段收回汉口、九江两大租界。

    能在头号老牌列强大英帝国的手中虎口夺食,陈友仁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愤青,绝对是有勇有谋。但是这件事情之后,英美等国至少是明显的偏向南京的蒋介石,对武汉政府的外部环境,只有变得更加艰难。所以要革命外交,自己必须要有实力,否则伤敌虽重,对自己的伤害也不会小。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