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历史军事 > 民国军阀生涯简介 > 民国军阀生涯最新目录

第五十七章 风雨欲来

    随着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的临近让胡明华日益紧张起来,因为这一天在中国的东北就将发生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自胡明华成功立足云南后就成立的谍报组织就没少向东北渗透,东北军有多少兵力,有多少建制、有多少战车、飞机和军舰,兵工厂的机器有多少台,生产能力是有多少,胡明华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是摸了个清清楚楚。甚至还可能比东北当局了解得更清楚,而入侵的日军战斗力有多少,胡明华并不清楚,但也了解了大概,胡明华曾考虑让部分滇军到东北去抵抗日军,但是很快就被否定了,滇军到了东北人生地不熟的,光东北的气候就让大家不能适应。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样一样都不占,而且云南地处西南边疆,对东北可谓是鞭长莫及,而且派军队过去,说不定还会被老蒋逮到手里推到苏区去剿匪,假借宏军之手来排除异已自已稳坐钓鱼台可是他的拿手好戏,滇军可不会犯这个傻,况且大家都是中国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所以,派出军队这一条,很快就被胡明华自己否决了。

    不能派出军队到东三省进行抵抗,况且知道去了也没有用,胡明华只好想方设法将日本占领东北造成的威胁尽可能的降到最小,第一要将各种军火物资和工业设备运出东北转移到南方,实在不行炸毁也不能便宜给小日本子;还有要将东北军内的抵抗派尽可能的拧成一股绳团结一起对抗小鬼子,此时,胡明华的心在颤抖,他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不让日本侵略中华,中国的人民就不会觉醒,**是不是就不会成功?毛大爷可是说过的,日本的独裁者发动侵华战争唤醒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但是放任日本人在东北烧杀抢淫自已的良心又说不过去。两种矛盾的心理让得感到很压抑,最后提醒自己道:凤凰要涅磬,就必须要责,中国要苏醒,就必须经历抗日战争。对于这种不是理由的理由,胡明华心里除了难受以外,心里更多的,是一种期待,一种对战争的期待,军人的价值,就是在战争中得到体现的。

    自从明智维新后,日本国力大增,成为远东地区的军事强国,与依广阔的土地支撑得以维持远东军事大国的清政府相比,日本的土地面积非常狭小,极端的民族主义导制日本在强盛起来后务了扩大的需要开始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甲午战争后的日本成功的占领了朝鲜和台湾,其国力大增,并且在一战中得到了大量的订单,一战后的欧美各国由于欧美各国的经济崩溃不得不依赖日本,这让日本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好景不长,日本的经济结构极不稳定,很快就陷入了结构性衰退,二十年代初,日本的经济出现金融恐慌,很快就由急性病的金融恐慌发展为经济的慢性病,经始终萎靡不振。

    而且在1921年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开始大规模裁军。1921年日本的军费为七亿三千万日元,1930年则裁减到五亿日元以下,裁减额达40%。可是大规模裁军却引起了军人们的强烈不满。自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奉行军事优先的原则,培养了大批职业军人。对于职业军人来说,除了军事以外他们没有其他特长,裁军等于砸他们的饭碗。此外,裁军以前职业军人是社会上最受尊敬的人,军队是最光荣的职业。但裁军开始后,职业军人一下变成社会上多余的人,最好的学生不再报考军事院校,一些饭店甚至拒绝穿军服者进入。裁军给职业军人们带来的失落感和焦躁感是可想而知的。

    不满的军人开始秘密集会,天剑党、樱会、一夕会等军人秘密组织纷纷成立,后来广为中国人所熟悉的东条英机、冈村宁次等人,都是一夕会的成员。不过当时最有名的还是石原莞尔,是他提出“满蒙生命线”的理论。石原也是后来9·18事变的主谋。

    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并制定了《对华政策纲要》(即田中奏折)。在田中奏折中曾经提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其他如小中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

    在二九年经济危机前,田中义一下台,新上任的滨口内阁试图解决财政危机,于是被滨口内阁出台了为解决“经济慢性病”的措施:“黄金解禁”。

    但是,黄金自古以来就和货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个国家货币的币值其本可以看作一国黄金的平均值,黄金的解禁在黄金非货币化时代是行得通的,但在货币时代是行不同的。正是这种原因,日本陷入了更大的经济危机,黄金的外流,超出了大藏省的预料,大量投机者在解禁前用外币换购日元,等解禁后日元升值,再抛售日元换购外币,仅仅半年时间,黄金的流出就超出了预想的数倍,加上铁了心要让日本大出血的胡明华更不会错过这个机会,本来在历史中只是流出了二点二亿日元,超出预想的两三倍,在明华公司和华兴公司大笔资金的投机下,日本流出了恐怖的五点四亿日元,是其预想的四到六倍,如此之巨的黄金流失让日本政府慌了手脚,由于同时期日本经济下滑导致物价下降,黄金解禁后下降得更厉害,有经济晴雨表之称的股市也是一落千丈,本来就得了慢性病的日本、渐渐转成重病,在胡明华暗地打击下,日本最终爆发了“昭和恐慌”。敲美国股市这时崩盘,让日本经济雪上加霜,包括日本在内的整个资历本主义世界陷入了空前的世界性金融危机。

    股灾的到来让日本遭到了重创,大量失业的工人和破产的农民开始希望对外扩张,民众的情绪反映到军队里后,导致日本军队里的中下层军官出现了“满蒙领有论”,希望吞并富饶的东四省,借以解决日本国内问题。

    但是这时的日本政府中同中国关系缓和或者重修旧好的主和声音也大有人在,由于日俄战争和**的威胁,日本不得不想办法来遏制苏联在远东的发展,中国攻略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日本政治领导人本来想通过一个长期的计划,慢慢来拉拢中国,他们认为如果顺利就可以用不流血的和平方式控制中国,即使不顺利至少中国也不会与日本过于对立,这些头脑清醒的官佐们提出了中日结盟、南下北进的战略方针,这种本来有可能将中国绑在自已战车上的政策,确因为军队内部认为能吞并满州就可以直接防御苏联,无需中国参与。

    尤其是关东军内部对这一方案尤其热衷,政府拉拢中国的计划以关东军的独走而以失败告终,这些人不但对同中国结盟统治东亚的打算不屑一顾,也把既定国策“币原外交”抛在了一边,甚至连军方最初制定的对抗苏俄的方案也被抛诸脑后,开始专心研究起侵略中国东北的问题,军人和政客的眼光长短不同直接导致了日本在二战中的全面失败,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片疯癫之中,每天都有大量记者云集在军部,询问何时开战,但是就在军方沿未给出答案时,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率关东军“独走”,以试探中国政府的反应,从而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而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更是为之后的历次中日局部战争和全面抗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九一八事变”固然使日本取得了重要的防御苏联的基地,但也使得中日关系彻底僵化,此后的中日战争就不可避免。而在日本的战争计划中只有北上对抗苏联和南下进攻美国两部分,并没有发动对华战争的打算,因为这时的日本财政支撑同美苏两国开战根本就是捉襟见肘,只能勉强顾一头,加入了中国这个目标后,其财政陷于崩溃边缘。

    而且“九一八事变”也使美国对日本产生的特别关注,美国开始担心日本会打破远东战略平衡,最终威胁到自已,由于美国手里有日本急需的废钢铁和石油,一但美限制出口,日本的战争机器就必然停顿,日本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出路,同美开战也就提上的议程,并最终在三六年明确了对美英开战的南太平洋战略方针。从而给了山本五十六近五年时间去准备。可就在这时,二二六兵变让日本政府完全失去了判断力,军队完全控制了政府,就如同变成由手脚支配大脑一样,手脚想去哪,大脑才会发出指令,这时的日本,在战争的道路上一去不返,战争的阴影开始笼罩在中国的头上。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